您好!欢迎访问南江县仁和镇雷家河养殖场官网!
咨询热线:17336860067
17336860067

农业部部长杜青林: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

来源:南江黄羊养殖网 发布时间:2012-09-12 点击次数:259 【字体:    

 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

 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“三农”问题。“十五”期间,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,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,为“十一五”和今后的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一、“十五”农村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

  “十五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起步的五年,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。

  1.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增强

  “十五”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、丰年有余。粮食生产经历了连续下滑和恢复性增长的变化。为发展粮食生产,中央出台了“两补贴、三减免、四保障”等扶持政策,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,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,粮食亩产连续两年超过600斤,创历史最好水平,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。“十五”期间棉花、油料、蔬菜、水果、肉类、禽蛋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。2005年与2000年比,农产品人均占有量,粮食增加4公斤,蔬菜增加96公斤,肉类增加9.4公斤,奶类增加14.5公斤,水产品增加5.1公斤。群众的“米袋子、菜篮子”更加丰盛了。

  2.农业生产布局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

 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“十五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。我国农业已表现出生产区域化、品种优质化、经营产业化的明显趋向。农业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高。从2002年开始,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,对13个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,启动了41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。目前,水稻优势产区产量占到全国的75%,小麦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3%,棉花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7%。农产品品种结构得到优化。2005年优质稻占稻谷面积的64%,优质专用小麦占48%,优质专用玉米占37%。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截至2004年底,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**发展到11.4万个,带动农户8454万户,户均增收1202元。

  3.农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结构束缚中取得重大进展

  “十五”是农村改革的攻坚阶段。农村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,加快市场化进程来展开,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农村税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,2600年来农民种地交纳农业税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。随着主产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,我国形成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、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占据主导的基本格局。

  4.农民收入在爬坡中实现较快增长

  农民增收困难,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。“十五”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.3%,比“九五”提高了0.6个百分点。更重要的是,“十五”时期农民收入还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,突出的有三大亮点: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加快。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.3个百分点。二是农民务工收入稳定增加。2005年,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75元,首次突破千元,增长17.6%,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5.5%。三是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。目前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%,2005年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34%。

  5.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在统筹城乡中得到发展

  “十五”期间,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,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。投资修建农村公路,全面开展农村电网改造,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,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,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。特别是国家投资35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,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1700万户,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生活条件。

  6.农业对外开放在挑战与竞争中取得新成绩

  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。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58.3亿美元,比2000年增长1.07倍。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、欧盟、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。农业“走出去”战略取得新进展。向外输出了杂交水稻栽培、沼气、水产养殖、农机具等实用农业技术和装备。一些企业赴境外投资或合作办厂,迈出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和市场的重要一步。

  “十五”农村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,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。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就能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。

二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

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做好“十一五”农村改革发展工作,对全局关系重大,对农村影响深远。

  第一,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
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,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,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。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,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,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。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,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。目前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,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,更要有农村的和谐。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,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,出路也在农村。发展农业,繁荣农村,富裕农民,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、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,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;另一方面,有助于创造需求,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,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

  第二,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,建设新农村是破解“三农”难题的战略选择。

  目前,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,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,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。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、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、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、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。同时,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。

  第三,从实现《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》目标看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既是《规划》明确的重要任务,又是《规划》实现的重要基础。

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。目前,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.4%,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,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。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,具有多功能性。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,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。农业丰则基础强,农民富则国家盛,农村稳则社会安。只有努力完成《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,才能为全面完成“十一五”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。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。努力实现《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》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。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。全面完成《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》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、增加农民收入、改善农村面貌、培养新型农民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、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。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。加快实施《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》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。

 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,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,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。与其他国家相比,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,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,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。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,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,需要经过几十年、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,尊重农民意愿,扎实稳步推进。

三、做好“十一五”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

 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要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,实施“转变、拓展、提升”三大战略,转变发展观念,创新发展模式,提高发展质量,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。

  1.确保粮食稳定增产,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要围绕10000亿斤的目标,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,着力提高资源保障、物质装备、科技支撑、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能力,努力构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。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。继续**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,力争到2007年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,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;2008—2010年再新建设标准粮田1亿亩,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。要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。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扶持政策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,继续搞好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,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。

  2.继续推进结构调整,积极发展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农业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带动,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、市场化和产业化。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控,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,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控检测。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手段,建设大市场,联结大网络,搞活大流通。重点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,以集贸市场、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,布局合理、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。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,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积聚,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。

  3.依靠科技进步,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,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,提高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。要积极培育主导品种。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、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,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,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。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争取到2010年对10亿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。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,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、良种良法直接到田、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。加快发展循环农业。以节地、节水、节肥、节种、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,推广一批应用节约型技术。

  4.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,不断提高农业**化程度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重点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**和农业行业协会建设。目前,农业部依据《农业法》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,制定了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**示范章程(试行)》,规定了“民办、民管、民受益”的原则,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**积极发展、规范运行将起到引导作用。农业行业协会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。今后要一方面抓发展,一方面抓改革,通过积极引导,大力扶持,健全功能,使协会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。

  5.着力培育新型农民,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,力争五年内对一亿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系统培训。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。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,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,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。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,对生产骨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。**实施农村实用人才“百万中专生计划”。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,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。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“阳光工程”的实施范围。提高补助标准,健全培训机制,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。

  6.稳定、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,努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

  目前,中央已明确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,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,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,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。今后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、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,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。同时,应在国家扶持下,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农民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;制定优惠政策,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,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。

上一页:没有了下一页: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 2012-2017  南江县仁和镇雷家河养殖场 版权所有  蜀ICP备2023000511号-2   技术支持:成都雅锐网络